Wednesday, December 21, 2016

结婚这件事

中国报/副刊·诸家:張尤蕊 2016.12.12


弟弟要结婚了,家里秉持惯有的作风,主张一切从简。然而数个月前父母还是家里墙色重新粉刷一遍,新房当然也不例外。新房里全新的大床铺上红彤彤的床单棉被很是喜气,大床上方横挂的照片里,一对新婚夫妻笑得很幸福。

那年姐姐出阁,我们家第一次办喜事,全家上上下下都忙得团团转却不知道为了什么在忙。我记得那个黄道吉日的早晨,阳光穿透防蚊网,从窗户照进我与姐姐共寝的房里来,姐姐披上嫁衣端庄的坐在床沿,脸上的胭脂粉末遮不住她眉梢与嘴角的喜悦,想来她当时也许已经知道自己会幸福。

到了我自己决定结婚那年,男女双方都已经年过三十,在这个时候成家立室再自然不过,却也有朋友问起为什么我们会想要结婚?朋友的疑惑我认真想过,结婚是因为想要与眼前的人共度余生,而共度余生之前我们选择随俗,告知亲友并接受祝福,就像身边许多过来人那样。

对于婚姻,我向来没有标新立异的想法,循着别人走过的路来走,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一定不会出差错,即使有突发状况,也有前例可参考。
能在适当的时候与适合的人一起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家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尤其意识到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兄弟姐妹也都各有归宿,原生家庭终将不复以往。长大以后的独立人生,身边若能有个人,平常生活里没事互相作伴,有事相互扶持,这样的结局其实再好不过。然而,若要在茫茫人海中遇见一个合适的伴侣并不容易,一个合适的伴侣能让我们继续做回自己,甚至蜕变得更好。

每个人的性格总有一些边边角角需要磨平,在这个“磨平”的过程中,两个人最好能有相似的价值观作为基底,对未来最好也有共同的目标想要一起达成。如果一段婚姻关系只有一个人单方面努力,或者一味儿要求对方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那么两人无论历经多少年磨合都不会幸福。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任何人无条件配合自己,婚姻需要双方的付出和共同经营。

除了性格,在生活习惯上固然也有需要磨合的时候,毕竟两个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人要生活在一起,仅仅是吃饭这一件看似简单的事就有大不同。比如我们家傍晚六点吃晚餐,全家人都得聚在一起吃;他们家开饭时间早晚不定,谁饿了谁先吃。我有原生家庭生活习惯的遗传希望夫妻二人能够一起吃晚饭,他则理所当然认为我若饿了就该自己先吃饭,不需等被繁忙交通耽误的他。为了争取夫妻二人能够一起吃晚饭,在吃饭饭的当儿聊聊天,我们唯有一再调整作息,直到双方满意而又不觉得有负担。


张爱玲在《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头说:“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天下女子想必心中也有至少两朵玫瑰,而我认为最该珍惜的是能和自己过平凡日子的饭黏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